联系电话
联系人:武团长
地址:内乡县城关镇临湍路68号
邮箱:nxwbbhzx@163.com
手机:13503907698
网址:www.nxxwbjt.com
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稀有地方剧种,起源于明末,完臻于明代,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。是由同州梆子传于南阳后,吸收南阳当地的民歌、小调,适应南阳方言俚语而形成。宛梆曲调丰富,唱腔独特,男生用大本嗓,给人以粗旷、豪迈的感觉,花腔艺术是重要特点。尤其是唱腔中高八度呕音花腔,配之宛梆主弦(梆胡)发出的“唧唧”声,犹如鸟鸣,堪称一绝。它即有秦声的粗犷激越,又有楚乐的委婉亮丽。
宛梆最早人们称它为“老梆子”.“南阳调“、“南阳梆子”,因南阳简称为“宛”,建国后定名为宛梆。其全盛时期,仅南阳辖区内就有宛梆班社百余家,遍及各县各镇。仅南阳市内就同时存在白音堂、府门、西关三个班社。当时以南阳地区为中心,东至沙河两岸的周口、项城各县,西至陕西省的商洛及兰田一带,北至和河南省灵宝、卢氏丶许昌,南至湖北省的襄樊一带,都有宛梆班社的存在和演出。在此期间,各地大小镇店村落,每年的庙会、婚丧、求神、还愿、庆寿、社戏等演出活动,大多为宛梆。当时有民谣:“想看梆子戏,多跑十里地”,可见影响之大。以后,由于豫剧、曲剧的兴起和流传,宛梆班社逐渐减少,其班社和演出范围也仅限于南阳所属各县。至建国前夕,不少班社解散,这个历史上风靡半个河南省的古老剧种,奄奄一息,只剩下内乡县的一台专业宛梆剧存在。
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在《建设文化强省(市)规划纲要》中都将宛梆剧种作为重点抢救和保护项目,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